对于来自各地的嘻哈歌手而言,能够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和他们的音乐作品,并受到更多人的认可,这无疑是一种成功的体现。
为什么嘻哈歌迷们对《中国有嘻哈》不感兴趣呢?
最近,“Freestyle”(即兴表演)成为一种网络热词,源自于吴亦凡在《中国有嘻哈》节目中与参赛者的互动。这些场景被截屏并制作成动图,迅速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开来。那么,Freestyle的搞笑之处在哪里呢?大概是嘻哈圈内的人士在调侃吴亦凡对嘻哈文化的陌生。
作为一档专注于嘻哈这一专业音乐类型的节目,《中国有嘻哈》确实需要像吴亦凡这样的流量明星来引导,以期在节目初期提升人气。这是电视节目的常规逻辑,初衷并无不妥。而吴亦凡在嘻哈领域也颇有联系,尤其是他近一年发布的《July》和《Juice》等单曲,无论在制作还是演绎上,都已具备相当国际化的嘻哈风格。
实际上,“Freestyle”背后反映的是许多嘻哈歌迷对《中国有嘻哈》节目的不信任感。
不可否认,中国的音乐类型歌迷往往具有显著的特点——强烈的小圈子意识,并对小圈子的音乐向大众传播持抗拒态度。十几年前,这种现象主要是由摇滚歌迷引发的。每当摇滚歌手的作品流行起来,摇滚迷便会指责这些歌手背叛。例如,曾经的小众歌手许巍和汪峰在广为人知后,就遭受了这样的指责。
后来即使不同流派的艺人,也展示了类似特征——当李健、赵雷等歌手顺利进入主流时,曾经的小圈子歌迷依然对此感到叹息,为他们的“晚节不保”而感到遗憾。像马条、崔健和“痛仰”等艺术家参与选秀节目后,依然面临部分歌迷的指责,认为他们背离了音乐的初衷。
这次轮到嘻哈文化了。几乎是剧情重演,许多嘻哈歌迷对《中国有嘻哈》的不满似乎是与生俱来的。他们对嘻哈音乐在主流平台上获得曝光的想法心存忌惮,担心其受到娱乐和商业的影响。在许多类型的歌迷看来,他们希望自己喜爱的音乐保持小众,这样他们才能在音乐欣赏上感受到优越感。
许多歌迷认为,这一切并不是《中国有嘻哈》的过错。真正的问题在于它是一档网络综艺节目,而且是在推广上极为激进的那种。
中国的嘻哈音乐已经打下了相对坚实的基础。
尽管从热度来看,嘻哈音乐并没有民谣那么受欢迎,但近年来嘻哈正在全国各地的地下音乐圈中逐步发展,形成了自己的氛围。这几年的选秀节目中,嘻哈歌手也开始大规模涌现。像谢帝、那吾克热·玉素甫江、万妮达、VAVA、刘夫洋、“低调组合”、陈梓童等艺人,在比赛中不仅人气高涨,还收获了良好的成绩与口碑。在这种背景下,亟需一档能够将这些选手一并展现的节目。
《中国有嘻哈》的成功,实际上是建立在中国嘻哈音乐基础之上。早期,中国的说唱音乐从崔健、臧天朔的风格尝试开始,逐步发展到戴兵、李小龙等专职说唱歌手的出现,后来又形成了“隐蔽”、“龙井”、“黑棒”等嘻哈组合,初步建立了中国嘻哈的小圈子。
近年来,随着Trap风格在国际上的流行,越来越多的年轻歌迷也开始喜爱嘻哈音乐。这种趋势在一些知名艺人的音乐作品中得到了体现,比如人气颇高的鹿晗和黄子韬,他们在音乐方面都明显偏向嘻哈风格。
在嘻哈圈内,来自成都的“说唱会馆”逐渐为大众所熟知。作为会馆的代表,谢帝因参加《中国好歌曲》而受到关注。而在嘻哈迷眼中,谢帝的最大贡献在于将成都方言说唱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。另一支年轻团队“海尔兄弟”也正在吸引大量粉丝。
别忽视《中国有嘻哈》的积极影响
尽管中国的嘻哈音乐群众基础日益增强,但若想进一步发展壮大,仍需一个标志性的节点。这可以是某个人、一首作品,甚至是一个节目。
嘻哈爱好者对于《中国有嘻哈》的关注,往往倾向于一些专业的音乐问题,包括那些细节。《中国有嘻哈》所起到的,实际上是更广泛的作用。作为一档有吴亦凡参与的网络综艺节目,它更像是一声嘻哈的号角,吸引更多人了解这一音乐形式,并推动了Freestyle、Diss等嘻哈专有术语的传播,对嘻哈音乐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就如同之前的《我是歌手》《中国好歌曲》等节目一样,这些节目确实为众多普通歌迷普及了一些编曲知识,也带来了优秀的唱将,以及那些曾不被关注的好歌。原本小圈子的专业创作者也有机会崭露头角,涌现出《野子》、《卷珠帘》、《悟空》、《从前慢》等众多优秀作品,真正促进了原创音乐的繁荣。
在中国嘻哈尚未走向大众化和商业化的今天,嘻哈迷之间不应相互攻击。更重要的是,不必过于关注谁该进入下一轮,虽然节目需要最后的冠军,但音乐是不需要这一点的。对于来自各地的嘻哈歌手来说,能够在更大的舞台上推广自己和自己的作品,并赢得更多认可,就是一种成功。